1392年至1910年间,统治整个朝鲜半岛的李氏朝鲜王朝是一个严格的“儒教国家”。领导阶级的“士大夫”把孔子之言当作“宪法”。社会秩序和风气都以“夫妇有别长幼有序”等儒教思想为本。男女之间的关系也遵循儒家的教诲,“男女七岁不同席,男女授受不亲”。在这样的社会里,青春男女是如何相爱的呢? “那边窗子里亮起来的是什么光?那就是东方,朱丽叶就是太阳!”就像《罗密欧和朱丽叶》中的罗密欧一样充满热情?“我在梦里也思念着妹妹!”还是像《红楼梦》中的贾宝玉一样“辗转反则、梦寐以求”? 这一期要向大家介绍的是韩国的古典文学《春香传》,讲述两班家少爷李梦龙和妓生之女成春香之间迂回曲折的爱情故事。《春香传》本以“说唱”(朝鲜民间的一种曲艺)的形式相传,后来发展成一部文学作品,因此其作者不详。《春香传》被韩国的学者称为“代表韩国的经典之作”。它和中国《红楼梦》、日本《源氏物语》被称为“亚洲三大古典巨著”。 古代朝鲜时期,“两班”是掌控整个社会的贵族阶级,“妓生”是为帝王贵族进行歌舞表演的艺伎。虽然妓生大多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的艺术家,但其社会地位属于贱民,只要两班提出过夜的要求,妓生就得服从,基本没有第二选择。春香是妓生的女儿,其身份属于贱民,然而,梦龙是两班家的少爷,身份尊贵。身份之差如此之大的两个人,他们之间的爱情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? “爱兮爱兮,我的爱/是爱呀,我的爱/ 啊啊啊啊,我的爱
“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,货水盆爬上了一座很高的山峰。他俯下头,望向前方,发现远处的松树下似乎有个人影。他跑过去看,是孩子和她妈。在雪地上铺着一层湿乎乎的树枝,孩子在襁褓中熟睡,孩子的妈妈紧抱着她,靠着松树蜷缩着,冻得瑟瑟发抖。” 货水盆扑过去,抱上了他们。孩子的妈妈睁了一眼,但说不出话来。货水盆也说不出话来。此时,何必多言?他们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:“是啊,这就足够了,就算现在死了,那又怎么样。这就足够了,这就足够了,我们再一次团聚了,那就足够了。”货水盆和夫人两人对视,他们的眼神里满满都是悲痛、恨、安全感、愧疚还有爱。天色已晚,货水盆无法带着全身无力的夫人和二女儿去找避寒之地,货水盆唯一能做的,只是紧抱着垂死的夫人,尽力保护二女儿。 不知道是谁先走的。冬夜里的寒风无情地带走了货水盆夫妇和夫人肚子里的宝宝。所谓“生命脆弱,人生无常”。百感交集的时候,远方的太阳冉冉升起,驱散了夜里的冷气。 两人的身子中间,夹着小孩,三人紧抱,就这样熬过了漫长的夜晚。第二天,卖柴人路过时,发现冻死的年轻男女的尸体,还有被灿烂的阳光垂怜的刚睡醒的小孩。于是,卖柴人把小孩带走了。从小山丘的另一边传来了叮叮当当的牛铃声。 醒来的二女儿还是不会说话,也不哭,只是想要妈妈抱自己。小孩用脚踢了踢自己的父母,试图叫醒他们,但他们还是闭着眼睛沉睡着。肚子饿了,小孩开始不耐烦,但这时卖柴人来了。 “饿了吧?要一
养两个孩子的时候,夫人不分昼夜地背着二女儿,和大女儿打架斗嘴,有了什么吃的,先让孩子吃上,再给丈夫端上,在井边打水,用抹布擦遍房间,下河洗衣服。夫人自己像干柴一样瘦弱,但只要有了吃的,就喂给孩子们吃了。虽然夫人牺牲了自己而养活了孩子,但家里情况实在太贫穷,一家子整整两天都吃不上一粒大米的情况也很频繁。时间渐渐过去了。 说好很快回来的货水盆过了十五天也没有回来。入冬,寒冷的冬将军威风凛凛,但货水盆还是没有回来。货水盆的夫人终于等不下去了,决心带上小孩回乡。夫人挺着大大的肚子,背着小孩,环顾了一下那个破旧的不成样子的家,孤零零地赶上了回乡的路。夫人上路的时候,寒冷的冬风正张牙舞爪的作威作福。 剑吼西风,欲把春留驻,天涯芳草无归路。 ——《醉花阴 花楹》命运是残忍的,夫人的路程就像是这位诗人的诗句。人生中,寒风怒吼的时候,夫人和货水盆都想把生活中的一丝温暖留住,让心中的“春天”留下,一家人团聚,幸福地活在这个世上,但最后只能是“天涯芳草”,两人阴阳相隔,踏上“无归路”。 虽然夫人走上了“无法回来”的路,但小说中的时间还是无情地流逝着,快到春天的时候,再以主人家的“我”的角度来展开故事。 货水盆和他的夫人到了春天还是没有回到主人家。有一天,“我”偶然地听到有关他们的消息。货水盆回乡之后代替他二哥做农活。货水盆劳动时过于卖力,把身体累垮了,病倒在了床上。发着高烧昏迷的货水盆一直说着
夫人心里很乱,下不了决心,想了很久,还是想试探一下大女儿,于是就带着大女儿去见了米店家老妈说的富裕人家的太太。那位太太似乎很满意,大女儿的反应也是出乎意料。大女儿光顾着吃太太给的糖饼、烤板栗、柿子等小吃,看也不看一眼自己的母亲。 这时,夫人紧张地问了大女儿:“那你要跟着那位太太一起生活吗?我不一起走,我会回家。”大女儿不怎么理睬自己的母亲,快速地点了点头。夫人还是放不下心,又问了一次。大女儿就狠狠地瞪着自己的母亲,大叫着说:“我想跟着这个太太走,不用担心我,你走吧。”听到这句话,夫人也终于狠下心来,把孩子留下,一个人回到家,开始找货水盆,想商量“过继”的事情,然而,还没找到货水盆,大女儿已经跟那位贵妇走了,太太只留下“想见女儿的话,可以来江华岛,也可以在那里种田生活”一句话。 夫人的心像被撕碎了一样难受,都不知道自己还能干什么,只是在庭院里愣愣地走来走去。外出干活到傍晚才回家的货水盆,一听到大女儿走了的事情就开始嚎啕大哭。货水盆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内心的悲哀和痛苦,只能哭。倒叙到这里,小说又回到了开头。开头里主人家的“我”所听到的货水盆的哭声,是因为这个。 虽然货水盆心如刀割,但生活还是要继续的。小说中的时间无情地流逝,货水盆家慢慢安顿下来,货水盆也似乎从失去女儿的悲痛里走了出来,但没过多久,另一个悲剧就迎面而来了。 货水盆乡下的二哥“巨富”不小心受了伤,一直卧床不起,
小说以货水盆的哀嚎为开头。货水盆为何在深夜里嚎啕大哭?其实,就是因为“贫困”。货水盆夫妇除了身上的单衣和一个小锅之外,基本上“一无所有”:没有衣服可以穿,没有被子可以盖,没有碗可以盛饭,连一个像样的勺子也没有,所以,吃饭时就用主人家饭后还没洗的碗和勺子,喝水时就用主人家小孩不要的空奶粉桶喝。 货水盆一家虽然极其贫穷,但因为从小得到父母的疼爱,货水盆懂得怎样爱自己的孩子,货水盆的夫人也是如此。因为太爱,货水盆夫妇只能做出痛苦的决定:把大女儿送给别人养。 货水盆夫妇的大女儿身材肥胖,脸色暗淡,前额像她妈妈,比较窄,脸颊则像她爸爸,松松垮垮。她的性格非常倔强,从来都不听话,也非常凶,每次她犯错,货水盆的夫人教训她时,她都会顶撞,有时甚至破口大骂。 有一天,邻居米店家的老妈向货水盆的夫人提议把大女儿送给富裕人家养育。货水盆的夫人听后暴跳如雷,说他们绝对不会把女儿送给别人的。“自己生的小孩,我自己带着,能喂饱就喂饱,不能喂饱就不喂饱,怎么能给别人呢?”货水盆的夫人觉得这个主意太不可理喻了,但其实内心深处并没有完全否认这个可能性。“有个富裕人家想要抱养一个女孩,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。他们会好好养育孩子,直到孩子嫁给一个好人家为止……知道你想要带着所有的孩子生活,可是这样很有可能你们全家人最后都饿死,冬天快来了呢……”米店家老妈的话并不是没有道理的,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,货水盆家每日的粮
小说的另一个魅力就是展开故事情节的独特方式。《货水盆》的主人公一直都像是个局外人,小说以货水盆的主人公“我”的人生和日常生活为主线,偶尔会插入货水盆过去的事。小说甚至不以货水盆的故事为开头,以“我”深夜听到货水盆“呜呜咽咽”的哭声为始,“拉开了幕布”。 那一夜之前,“我”对货水盆不怎么关心,货水盆只是“我”家的男佣,“我”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。自从那一深夜的哭声之后,“我”开始打听货水盆的故事,观察他和他的家人。一开始,“我”对货水盆不太了解,只记得货水盆那年秋天带上他的妻子和两个幼女来到“我”家开始打工。随着“我”对货水盆的关注度越来越高,小说中插入的货水盆的故事也越来越多。货水盆生在阳青里,是富裕农家的老小。他的父母非常疼爱他,起名时都考虑到了孩子一生的幸福,“货水盆”之名,正代表着他们浓浓的爱意。货水盆大哥的名字是“长子”,二哥的名字是“巨富”。小时候,货水盆家的生活水平很高,但没过几年,货水盆的父亲和大哥相继去世,家道一下子败落了。 如今的货水盆没有了小时候的贵族气质,快到30岁的他已经是备受煎熬的苍老的样子。他的发鬓总是黏在头上,不知道什么时候洗的头。货水盆比较高,干瘦,堪比火柴。干瘪的脸上,脸色也很暗淡,没有一点生气,但眼睛很大,整个人看起来很乖顺。货水盆确实比较老实,每次看到主人“我”,就算是正在盘腿吃饭,也总是会站起来,恭恭敬敬的对“我”鞠躬。被称为“老妈子”的
中国人可能会知道一些 “货水盆”的典故。“货水盆”一词来源于秦始皇时代的“河水盆”。相传,秦始皇修建长城时,动用了十万名兵士,打黄河水,把巨大的铜缸填满,并称之为“河水盆”。那个铜缸非常大,只要填满一次,就能用很长时间。因此,人们比喻“用不尽的东西或财宝”为“河水盆”。后来,这一词在韩国发展成为“货水盆”。 小说之名“货水盆”就是这样的意思。然而,在一些讽刺小说中,由于过度贫穷而最终冻死的丈夫的名字也是“货水盆”。在近代史中,韩国普通女性老百姓通常没有正式的名字,只被称为“某某的老婆”或“某某的妈妈”,所以与货水盆一起冻死的夫人没有名字。作者田荣泽生活在上世纪20年代,他用细腻的笔锋描写了最真实的细节。作者没有美化更没有戏剧化当时老百姓的生活,只是尽力展现了当时的真实情况。作者田荣泽的风格就是如此,而《货水盆》是他的经典代表作。 小说《货水盆》的另一个特点是以主人公“我”的角度来叙述整个故事,仿佛主人公“货水盆”并不是真正的主人公,而是满大街随便找的普通人。小说以“我”的回忆为开头,讲起了货水盆夫妇的故事。连这对夫妇大冬天的悲剧,也是“相传而来”,正如一位中年人回忆当年邻居家的故事一样,小说中的叙述平淡却深刻。 “像刀一样的冬风拂拭着他的脸颊。他俯下头,看向前方,发现远处的松树下似乎有个人影。他跑过去看,是孩子和她妈。雪地上铺着一层湿乎乎的树枝,妈妈靠着松树,蜷缩的身子紧紧
那一夜,天格外地冷。后来,有一位老人描述那个寒冷的夜晚说道:“人老啦,都忘了是什么年份,但我始终记着那个夜晚,从来没有过的凄冷,天寒地冻、雪虐风饕。”寒风像刀一样,狠狠地敲打着门窗。那一夜,小孩子因害怕大风吹起的声音而呜呜哭闹,大人们因担心已经上路的亲人而无法入眠。 到了第二天早晨,威武的冬将军终于被温暖的太阳感化。卖柴人穿上厚厚的棉袄,开始慢悠悠地向山顶爬去。卖柴人的脸颊上拂过的冬风还有些寒冷,但松叶间隙照下的是灿烂的阳光。这时,卖柴人看到不远处的松树下有什么正挪动着。 “小动物?” 卖柴人嘀咕了一声,慢慢靠近那棵松树,仔细一看,是个小孩子,正背对着卖柴人。卖柴人慢慢靠近,小孩却没察觉,头也不抬。穿着破旧衣服的小孩儿,看似刚从睡梦中醒来,神态有些木讷,又有些放空。那个小孩儿嘴里呵着哈气,正在努力踢着什么东西。卖柴人走近一看,是一对死去的年轻男女。 “应是这孩子的父母吧,小孩儿运气够好的。” 卖柴人走上前,像是行双手合十礼一样合了一下手,看着那对夫妇身边站着的小孩儿。年幼的孩子似是不知道在她父母身上发生的悲剧,一脸天真烂漫。卖柴人上前握住孩子的小手,轻轻地拉着小孩儿走,孩子头也不回地就跟着走了。卖柴人带着孩子,慢慢地走下山。 这是小说的结尾。这部分的描写,极其地淡然、无心。然而,这淡淡的描写反而突出了那个夜晚的寒冷,以及在小说的主人公夫妇身上发生的悲剧。这种“淡淡的
慈母手中线,游子身上衣。 临行密密缝,意恐迟迟归。 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。 这是唐朝孟郊的诗《游子吟》。通过回忆母亲手中缝衣服的针线,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。可怜天下父母心。孟郊身上衣服的一针一线,都是真挚的母爱。诗句“谁言寸草心,报得三春晖”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以及对母爱的感激。孟郊虽然一生贫寒,但他是有学问的人,所以懂得感恩父母心。 没有受过教育的贫穷的父母,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对孩子们的爱。想要给孩子们做衣服,想要给孩子们更好的生活,但没有钱。所以,最终只能将孩子送到他们认为“更加幸福的地方”,或者牺牲自己身上唯一有价值的性命来表达对孩子的爱。 这一期《海东周末》将向大家介绍的是韩国近代小说家田荣泽的短篇小说《货水盆》,它就是这样的故事:父母因为生活穷困,只能送走孩子,无法用语言表达送走孩子的悲伤,只能抱头痛哭,最终也是因为贫困,只能牺牲自己的性命救下孩子的命。 年少的孩子懂得这样的父母心吗?没有受过教育的小屁孩,只是不甘心自己受穷;没有见过世面的小毛孩,并不知道父母之死意味着什么。他们并不懂得珍惜自己的父母,不懂得送走自己的时候父母柔肠寸断的悲痛,更不懂得暴雪的寒冬里,紧紧抱着自己死去的父母的心情,正如有钱人无法体会贫困人的严冬。 越贫穷,冬天就越冷。位于中国大陆东边的朝鲜的冬天极其寒冷,虽然首尔的纬度与北京相似,但每年冬天首尔比北京平均低5度。2
看到老鼠后,他后悔自己鲁莽的行为,但他的夫人已经跳入黑暗的大海,溺水而亡,正如他的诅咒。他慌张地背起被海水泡胀的夫人的尸体回家,简办葬礼。没过多久,他弟弟也离家出走了,成了水夫。 听闻弟弟成了水夫的消息之后,他也跟着做水夫,漂泊于吞噬他夫人的大海,到处流浪,试图寻找他弟弟。但不管他怎么找,都找不到。 有一天,远处传来《排打罗其》的歌声,是弟弟特有的唱法。弟弟唱的《排打罗其》的旋律与众不同,其曲调格外凄凉,其他人无法模仿。男人确信,那天的那首歌一定是他弟弟唱的。只可惜,男人的船不去传来歌曲的方向。之后,男人努力寻找他弟弟,试图见上一面,最终还是没能找到,只留下当天听到的弟弟所唱的那首《排打罗其》的旋律。 男人不知从何时开始唱起弟弟式的《排打罗其》。他抱着与弟弟重逢、重建家庭的希望唱着《排打罗其》,今天也要上船,寻找弟弟。男人的流浪是忏悔过去和寻找真正的“自己”的旅行。 令人心痛的男人的故事就这样地在短篇小说中结尾了。小说《排打罗其》中的男人,再一次上船。离开陆地之前,他再一次唱起《排打罗其》的最后一节。 “就算向人讨饭、只能做成粥喝, 也千万别做水夫啊。 诶—呀 啊诶啊呀……” 歌曲承载着无法抹去的忏悔之心和对自身与家人的怜悯之情。这时,读者无法分辨小说中的“我”和“男人”的区别。这一瞬间,小说中的“我”就是那个“男人”,也是现实中的读者。追求完美世界的“我”面对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