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喂,这里应该行吧?”1968年11月,朴正熙总统站在风沙四起的浦项制铁建筑工地前说出了这句话。当时,朴总统的身边有浦项制铁的(故)朴泰俊会长陪同。朴会长后来在他的《回忆录》中提起当时的情形,他听到朴总统的那句话,心里就咯噔了一下,“当时我就想‘这个人是不是想让我埋进沙子里去死啊’”。
1972年10月3日,朴泰俊会长在浦项制铁首款热轧产品上题写“血和汗的结晶”。
浦项制铁的神话就是从这荒凉的迎日湾上开始的。韩国最早的制铁所是1918年日本在黄海道建造的“金二浦制铁所”。之后,1942年建了清津制铁所等好几个中小型制铁所,但主要都是为了日本太平洋战争筹备军资 。
加上,有关制铁的设施基本都在北朝鲜,南部仅有的设备也在6.25战争期间被破坏了,南韩根本没有钢铁事业。战后为了重建城市,对钢铁的需求急增,李承晚政府试图修建综合型制铁所,但由于经费和技术的不足,屡次遭到失败。
直到朴正熙政权执政,有关制铁所的项目才有所进展。朴正熙总统刚上台就制定了“韩国经济发展五年计划”。消费品产业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,但其生产水平却仅仅可以满足韩国国民的基本需求。韩国的经济是以向外国贷款的资金为基础而发展的,为了还款必须要挣外币,即美元,但当时的韩国产业基础薄弱,很难出口商品赚美元。所以,韩国只能将矿工和护士等人力资源送到德国等欧洲的先进国家,通过他们来赚外币。有了外币之后,韩国的经济需要有个与其他国家竞争的突破口,而那突破口就是重工业。

1968年11月,突然访问浦项制铁现场的朴正熙总统正在RommelHouse二楼听朴泰俊会长的报告。
1973年7月3日,浦项制铁第一期综合竣工仪式之后,在朴泰俊会长的指引下,参观工厂内部的朴正熙总统。
刚好现代集团开始了制造汽车和船舰的事业,需要大量的钢铁材料。制铁所,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事业。
韩国经济企划院设立以后,制造韩国制铁所的计划开始有了进展。1965年7月,经济企划院制定的“综合型制铁所建设策划案”得到了经济长官会议的同意,浦项制铁走上了“制铁报国”的道路。
朴总统坚信“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,必须要让汽车、造船、机械等领域工业化,为了发展这样的产业,首先要修建生产优质钢铁产品的制铁所”。总统坚定的信念创造出了“迎日湾的神话”,浦项制铁成功了。
韩国的经济企划院是由韩国高端人材组成的机构,他们都非常聪明。为了减少政府在资金上的负担,经济企划院想出了“靠他人完成事业”的妙法:修建一年生产量为100万吨的大规模制铁所,但为了减少生产负担,第一期50万吨、第二期50万吨,分成两拨生产。最关键的是资金筹备。当时的舆论不太看好制铁产业,经济企划院需要想出“如何筹资”以及“如何说服舆论”的方法。最后,经济企划院提出了向外国借款并让外国负责修建制铁所的想法。

1973年6月9日,浦项制铁首次成功生产出铁锈水,朴泰俊会长和工作人员非常开心。
韩国政府积极地与外国进行借款交涉。1966年12月6日,以美国的制铁设备公司为中心,对韩炼钢贷款团( K I S A ,K o r e aInternational Steel Associates)正式成立。当时的经济企划院长官张基荣组成的贷款团,包含西德的西门子公司等五个国家的八个有关制铁的公司。加入KISA的公司通过对韩国贷款,向韩国出售续建制铁所需要的钢铁设备。换句话说,KISA成员都有商业性目的,所以大家都有各自的小心思,KISA的发展并不顺利。
1967年10月3日,在韩国浦项市的郊区迎日郡的大松面,举行了浦项综合制铁(如今的“POSCO”)的开工仪式。将荒凉的沙土改造成世界首屈一指的制铁工业区的“迎日湾神话”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笔者 淸露
